English

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1998-11-17 来源:光明日报 任凤霞 我有话说

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机遇和舞台,更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知识经济将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知识经济的实质是知识、智慧、信息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知识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拥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高素质人才的造就离不开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仅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且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都将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高等教育同社会经济的联系将更直接、更紧密,面向与依靠的程度将是空前的,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影响作用将更加突出,人们将把渴求知识、人才、智慧、信息的目光更加集中地投向大学。同工业经济时代相比,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必将得到明显提高。

知识经济将强化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知识经济不仅要求高等教育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传播中发展主导作用,而且更要求其在知识转化、知识应用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事实上,中国的大学已经体现出了较强的经济功能,“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大学校办产业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凭借其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优势,应抓住机遇,捷足先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知识经济将拓展高等教育的办学空间。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必将打破传统意义的办学模式。大学同社会、同整个世界的交流与沟通更加方便,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可以借助网络快速获取,互联、互用、互利使学校之间的围篱打开了;借助网络和现代信息手段,大学可以实施网上教学、电视教学等远程教学,大学的教育可以在无限广阔的领域展开。这必将引起高等教育教学手段、发展模式上的新变化,大学“小社会”、大学“小而全”的发展取向必然扭转,检验一所大学办学实力的标准必然会发生重大变化。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使大学的办学空间得到无限地扩展,这是知识经济对大学发展取向带来的重大影响。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来势迅猛,影响深远,高等教育必须未雨绸缪,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第一,高等教育要强化责任意识,更新思想观念。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一要增强高等教育的责任意识。知识经济的兴起把高等教育推向了社会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地位,赋予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中国能否抓住知识经济兴起的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高等教育负有神圣职责,对此要有足够认识,要增强历史责任感。二要强化全球意识。认清知识经济带来的全球化趋势,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置于全球大视野中谋划和推进。三要树立创新意识。充分理解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灵魂,在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及办学模式、育人模式等各个方面渗透创新思想,开展创新实践,培育创造性人才。四要树立人才资本意识。把拥有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前提,视人才为办学的第一资本。五要增强忧患意识。正可谓“高处不胜寒”,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永久的领先,但落伍可能随时而来。因此,要不懈地奋斗。

第二,高等教育要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在增加高教投入,促进总量增长的同时,按照优化学科结构、资源配置、管理体制、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目标,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保证经费逐步增长;改革管理体制,集中优势力量,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推进高等教育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有效、有序地调节高等教育同社会的关系,把高等教育的办学实力、社会责任和自身利益统一起来,通过改革使高等教育布局合理、同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平衡,内部层次结构合理,不同层次特色鲜明、适应需要,突出学科优势、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高等教育最大限度的综合效益,进而保证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第三,高等教育要实施教学创新,培养新型人才。人的创造性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新型人才除具有人才的一般特征外,还是创造性人才、国际化人才、开拓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造。要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教学模式、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注重学科综合、文理渗透,实施通才教育、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敏感性和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有效服务及使用价值的能力。

第四,高等教育要注重知识转化,哺育高新技术产业。哺育高新技术产业,把知识创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高等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在兴办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责任和贡献将越来越大。为此,有条件的高校要深入研究高新技术发展的特点,适应其综合化、一体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加快学科调整,发挥学科的群体优势,实施学科联手攻关,注重基础研究,同时要加强应用开发,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哺育一大批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

第五,高等教育要改善办学机制,优化教育环境。这里需要四个条件:一是高校的管理机制、用人机制要充分体现优胜劣汰、多劳多得、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原则;二是要形成浓厚的、自由的、民主的学术环境,提倡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真理至上,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三是培育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尊重人才,爱才、举才,提倡协作、互勉;四是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积极改善教职工生活,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和经费,尤其是对外沟通与交流的手段,切实保障他们的学习、教学、科研活动顺利进行。

(作者系吉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